(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悟 道

原创作者/摄影:青萤吊客

我不是喜欢独处,而是因为这世间本就是一个人的旅行;我不是喜欢读书,而是因为这世间再也没有比它更触及灵魂的东西;我不是喜欢写诗,而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首无言的诗。

他们游山玩水,我蜷缩在角落里暗无天日。我不去想比活着更有意义的事情,一个青年累死在生产车间里,几个青年在张家界跃下身躯;一个青年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几个青年风言风语……欢乐的人欢乐着他们各自的欢乐,悲伤的人叹息着他们各自的悲伤,这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有各的隐晦与皎洁。然而,世间种种善恶好坏贵贱之分,只不过是我们强加的主观观念而已,你眼里的善也许就是别人眼里的恶,没有坏的想法怎么能彰显好呢,因此亦真亦假亦好亦坏,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尼采说,上帝死了,但实际上有了上帝又能怎么样呢?大爱不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目前的造物主,只不过是一个怯弱者,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百无聊赖的世界?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总归是不错吧。若是赎罪券真能救赎罪过,那还要沟通上帝干什么?有钱多买几张就够了。人类历史几千年,于茫茫星辰瀚海来说,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昙花一现罢了。

无相无为,无执无往,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都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世间众生相,皆为自我选择的结果!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一切的一切,冥冥中自有天意。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神,如果不是神的旨意,又缘何发生,所以我们臣服于它。如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顺应天道,坚持正念,美好的事物自然被你吸引过来。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你的能量是和宇宙同频共振并且吸引那样东西的,于是整个宇宙都会帮助你实现愿望。

让我们心灵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以及围绕着这个事件所联想编造的故事。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世间的一切诸相,只不过是我们心的外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以不能被内心的执念和事物的表象所蒙蔽,只有回归内心找到初心坚持恒心,明了灵魂的需求,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内心才是真正的因,因此造就外在的果。葆有善心,常种善因,不求果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积善行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好事多磨,善行多做,以直报怨,以德服人,经历多了自然就会达到大智慧的境界,拥有圣人之心。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圣人的心是静止的,不为外界的扰乱而动,行事符合道义,问心无愧,自然不惧怕外界的误解和侮辱。

“《庄子》的〔大宗师篇〕认为想要达到撄宁境界,必须透过一连串的心灵涵养工夫:先要能守道,然后能外天下(忘却身外之物)、外物(忘却人事)、外生(忘却自我)、朝彻(心灵如平旦般澄澈)、见独(领悟绝对无待的实相)、无古今(超越时间观念);终于能体会宇宙万物原本一体,死生只是个体变化的不同形式,就整体自然生命而言,并没有死生问题。能体会这些道理,纵然环绕在这些现象中,也不为所动,便是撄宁的境界。”

人生在世,根本目的是一场心理的体验,一次内在的修行,一段灵魂的历练,每个人都会经历前世不能经历的苦难与奇事,有的人是为了感悟爱的真谛,有的人的今生课题是用公正的判断和协商的技巧来倾听理解和回应别人的看法和价值观,还有的人是为了寻找一个安宁的心境解放思想寻觅人生的意义。我们困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中却浑然不觉,作茧自缚在已经固化的信息茧房中。修行的人,朝思暮想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想要接纳宇宙的爱和能量,这没什么不好,然而如果不去面对人生和人性的阴暗面,虽然沐浴光明之中自我感觉良好,长此以往毕竟会产生问题。只有我们面对了自己最不想看见的部分,接纳并理解它们,才能实现心灵的平衡和宁静。

如果不能明心见性,那么烦恼便无止无休,终不能了脱生死;如果不能明心见性,就难辨邪正真假,也见不到自己的习气毛病,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也未必能解求不得之苦。善知识!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也许路边卖茶摆摊的老翁,目不识丁的狂人,更有文化修养,更能明心见性。人们的佛性并无二别,只是慧根有深浅,最终有顿悟和渐悟的差别。性,即本心,如果不能了解本心,即使学再多的法,也毫无益处。明了本心,见了佛性,便是大智慧,大丈夫。

诚如《天道》智玄大师所改之词:“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有时候顺其自然,不以自己认为爱的方式去爱人待物,也许时间就是答案,因为“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癸卯年四月十四日凌晨

最后我们想说的

蓝海豚书房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以文为友的公众号,我们欢迎读者把自己文章、朗诵、配图及视频等分享给我们,让你的故事被更多的人听见,此处便是梦想展台!

真诚期待

未来路上

一路同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