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暑假期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青年学子走进东兴市的田间地头,参与了2023年新时代"上山下海出国"振兴专项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深入实地,走访了竹山村、万尾村、江那村等地,感受东兴市“两国一城”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我们尝到脱贫攻坚的甜蜜成果——施马咖啡,感悟到中越口岸边贸的繁荣昌盛,学习到特具风情的京族哈节及其非遗文化……我们亲身体验到东兴的活力和潜力,也期望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青春在为乡村振兴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资料图片)
为全面振兴“三农”发展,东兴市加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边境文化旅游产业。利用边境特色旅游资源,打造边境新型旅游产品,鼓励发展特色餐饮、文化演艺、旅游商品研发、土特产加工销售等产业,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为深入了解目前东兴市各项资源现状以及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其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加强校企共建。7月25日至7月30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在会展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谈华、党总支副书记张丽、副教授高静、副教授庞骏的带领下,以探索东兴市以旅带农、兴旅富农,文农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打开东兴市城市及非遗文化知名度为目的,前往了我国边境防城港市东兴市实地考察,走访了施马咖啡种植基地、京族博物馆、茶古小院民宿、东兴国门景区和红色旅游景点侨批馆等地点。
01
体验京族非遗文化
探寻文旅发展新路径
7月26日,团队于京族哈节节庆期间前往广西万尾村进行调研考察,参与了丰富多彩的哈节活动,体验了耙螺、高跷捕鱼等京族传统技艺。在与万尾村党总支部书记的交谈中得知京族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以及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同时,调研参观了国内首个京族博物馆,并与馆长共同探讨京族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后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共建奠定了基础。
02
共建校企地合作新模式
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7月27日,团队前往广西江那村东镜岭上的施马咖啡种植基地进行调研考察,助力乡村振兴。在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前往咖啡种植园进行了参观,了解施马咖啡的种植情况和产收情况。施马咖啡苦涩的内芯外面包裹着一层清甜的外皮,口感浓郁。
与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后,团队了解到施马咖啡种植基地正在加快建设江那村咖啡特色小镇。带队老师张丽提出愿意与施马咖啡合作共赢,通过“电商+直播”的方式打开当地咖啡产品的销售空间,同时也给学院同学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双方顺利达成共识,并举行了签约仪式。在未来,学院和团队将通过农旅协同的方式,为帮扶产品施马咖啡打造品牌效益,带动当地旅游发展。
7月28日,实践团队与东兴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民宗局、市社科联等部门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上,东兴市文旅局副局长为与会师生介绍了本市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带队老师庞骏提出中越联合申遗的设想,期望与京族博物馆合作,于上海高校开设京族独弦琴艺术相关选修课,让京族非遗走进全国高校,为中越联合申遗的实现夯实根基;带队老师高静指出东兴目前旅游发展痛点和问题所在,提出要充分开发自然资源,发挥边境旅游的优势,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带队老师张丽则提出要利用好东兴口岸的营商条件和电商风口,后期学院也将继续与东兴市合作开展推介会等活动,帮助当地企业宣扬自己的特色,促进相互交流。
03
实地走访边境贸易区
助力兴边富民
7月27日和28日,调研团队先后前往了东兴口岸一桥及边民互市贸易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东兴智慧边贸综合数字可视化平台,可以提高互市贸易交易和通关效率,实现边民增收。同学们眺望着络绎不绝通关的车流,深刻体会到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就需要锲而不舍地维护边境繁荣稳定。
04
探寻中越国门红色文化
了解“侨批”赤子情
7月28日下午,实践团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了东兴侨批馆进行参观学习,关于东兴汇路的历史记忆在这里驻留。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家乡书信与汇款的合成,又称“番批”。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兴侨批交接点有数十个,为抗战输送物资超百吨。同学们在这里了解到当时的“送批人”冒着生命危险投身抗战物质运输、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精神让人动容。这些故事也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护侨批,传承传播东兴汇路历史的重要性。
接下来,团队青年将继续对东兴市“上山、下海、出国”乡村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体现当代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侯淑怡 蓝晓玥 李菲颖
编辑:苏世钰
初审:黄诗林
复审:陆春霞
监制:何秋珊
出品:东兴市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广西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