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兼具金融和商品属性,因而能敏锐捕捉宏观变化并指示大宗定价,被称为“铜博士”。
如何解构铜价运行机制,并从铜价变化中捕捉有效信息,理解宏观及大宗定价?本文尝试构建一个系统分析框架,结合逻辑判断和实证数据,解析铜博士背后的定价逻辑。
分析铜博士定价,需要兼顾金融和商品两重视角。
(资料图)
铜作为大宗商品,天然带有商品属性,同时兼具较强的金融属性。若用传统周期品老框架分系统,我们需要关注金融属性演绎。金融属性,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对铜投融资需求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铜具有良好的保值功能,历来作为仓单交易和库存融资的首选品种。
(二)铜和原油、黄金等其他商品一起,为越来越多的大型投资机构重视。期铜是最成熟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之一,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和策略选择。
铜的商品属性,供求关系决定铜价长期中枢。
精炼铜供给分析聚焦于矿山产能周期(铜精矿供给缺乏弹性)和精炼产能;终端需求分析聚焦精炼铜和下游需求。
2009 年后,全球精铜消费量持续高于产量,客观上2009 年后铜的供需缺口一直存在。
产能和消费的匹配度越来越高,中短期视角下,铜的供需缺口短期内并未太大变化。
铜的金融属性,货币政策引导铜价中短期波动。
近几年供需缺口仅占供需的1%-2%,这也能解释在短周期,甚至中周期中,铜价表现较少被实体供需层面因素决定,金融因素对铜价走势解释力度更高。
铜价金融属性具体是指,铜价波动易受货币流动性条件影响。
(一)贸易融资角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催生铜贸易融资,驱动铜价上行。
(二)资产配置角度,通胀预期和铜价关联度高,货币政策是铜价的领先指标。
铜价展望:需求决定方向,供给影响价格弹性。
在供需格局改变之前,铜价对于供给侧成本变化反馈较为有限,简言之供给并非当下影响铜价的主要因素。
尽管相比疫情前,全球供应链效率低、资源保护主义、环保政策、矿石品位下降等中长期变化,对铜矿投资和开采带来持续影响。
周期行业短期涨跌幅并不严格受制于成本,因为在供需格局改变之前,理论上价格趋势不会改变。
铜的短期供应受制于矿端开发周期,但刚性约束有限。未来铜价周期的切换力量仍落在需求端。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需求对价格的驱动:
(一)金融需求层面,铜价对利率变化十分敏感,货币政策往往是是铜价领先指标。
(二)从传统实体需求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景气度是铜价重要的观察指标。
(三)从新增实体需求看,铜受益于能源革命的新增需求暂时仍不是定价的主导因素,可看为需求周期切换加速因子。
站在当前时点,若海内外商品需求承压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得到逆转,铜价表现或先下后上。
往前看,铜供需缺口在需求景气切换前波动应较为有限,因此铜矿供应瓶颈暂未发展成定价的主导因素,年内铜价表现或将仍受到需求的拖累。
海外方面,尽管短期欧美经济维持一定韧性,但中长期的海外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尚未完全解除,商品需求仍缺乏支撑。国内方面,7 月以来国家层面密集释放政策出台的信号,住建部、央行等部门相继发文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但地产销售仍较为疲软,年内实体需求向上修复的弹性或比较有限。
至于铜价金融属性的修复,则需要等待美联储降息窗口的开启,届时偏低的库存和矿端开采成本的抬升有望打开铜价的上行空间。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治发展超预期,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