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10 年以来,基于对债务规范化控制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共经历了三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和一次针对隐性债务的摸底,在每次审计结束之后都相应出台了政策,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机制,并提出置换债、特殊再融资债等措施进行债务置换或化解。
2018 年,在基本搭建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框架之后,隐债的甄别和认定工作展开,同时也开始了隐债化解的历程。截止2022 年底,已经有北京和广东完成隐债清零,部分地市和区县,也已经在隐债清零的路上一路冲刺。即使没有实现隐债清零,地区债务颜色降档已经比较普遍。但由于近两年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疫情冲击地方财政,隐债总体的化解进度可能并不算快。
如何看待新债务摸底的可能与政策安排?
公开的债务摸底,往往意味着部分债务的身份得到更清晰的确认。那我们现在是否还有进一步确认更多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呢?从地方政府的债务率来看,空间比较小,可能性低。
考虑到三年疫情扰动,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带来的土地出让收入下滑,隐债化解的进度实际上偏慢。地方政府债务摸底,可能对于隐债的化解意义更大。
风险提示:对于隐债的规模和处置进度估计与实际差别较大,地方政府债务处置思路超预期,信用风险暴露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