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23 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33 亿元,同比下降28.85%;实现归母净利润1.21 亿元,同比下降75.86%。公司是全球镁合金龙头,我们预计在全球汽车轻量化趋势下镁合金需求将长期向好,公司有望充分受益,考虑到镁价大幅下降,我们下调公司23/24 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预测为5.89/9.10 亿元(原预测为12.46/15.55 亿元),增加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4.66 亿元,对应EPS 预测分别为0.83/1.28/2.07 元,结合行业平均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023年31 倍PE 估值,对应目标价26 元,维持“买入”评级。
二季度经营业绩环比改善。2023 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33 亿元,同比下降28.85%;实现归母净利润1.21 亿元,同比下降75.86%,主要系镁合金产品和铝合金产品营收大幅下降所致。报告期内,公司镁合金产品和铝合金产品营收分别为12.00/5.70 亿元,同比下降39.22%/53.18%。2023 年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4 亿元,同比下降25.34%,环比增长8.56%;实现归母净利润0.71 亿元,同比下降64.45%,环比增长39.69%,经营业绩环比改善。
产品结构优化,深加工占比提升。2023 年H1,公司铝合金产品销量为8.94 万吨,同比下降59.88%,主要原因为:受市场竞争影响,铝合金产品毛利率相对较低,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毛利率相对较高的铝合金深加工产品所致。2023 年H1,公司铝合金产品和铝合金深加工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16.14%/21.22%,同比-8.39/+8.10pcts,其中铝挤压汽车结构件销量同比上升38%;镁合金产品和镁合金深加工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33.96%/12.45%,同比-5.80/+2.86pcts。
持续加大镁合金产业链延伸布局。2023 年上半年,公司成功开发国内外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仪表盘支架、座椅支架及车载电子等新项目。此外,公司成功试制出一体化车身铸件和电池箱盖两类超大型新能源汽车结构件,且投影面积均大于2.2 平方米,推动镁合金在大型复杂结构领域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通过进一步完善表面处理工艺,公司显著降低了镁合金建筑模板的生产和后加工成本,上半年已与部分国企达成合作意向并实质性取得订单。镁储氢方面,公司中试生产线设备逐步安装到位,预计四季度开始生产。
公司核心项目投产在即,产能有望逐步释放。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拥有10 万吨原镁产能及20 万吨镁合金产能,镁合金市场占有率超过40%,公司在巢湖新建5 万吨原镁产能、在五台新建10 万吨原镁产能、在青阳新建30 万吨原镁产能,新建项目达产后有望达到50 万吨原镁和50 万吨镁合金的产能规模。2023 年8月,为保证原镁生产所需硅铁的稳定供应,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公司投资建设年产30 万吨高品质硅铁合金项目,有望助力公司降本增效。
风险因素:环保政策收紧;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是全球镁合金龙头,我们预计在全球汽车轻量化趋势下镁合金需求将长期向好,公司有望充分受益,考虑到镁价大幅下降及下游需求波动,我们下调公司23/24 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预测为5.89/9.10 亿元(原预测为12.46/15.55 亿元),增加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4.66 亿元,对应EPS预测分别为0.83/1.28/2.07 元。根据公司所属行业、业务结构、下游消费相似性等维度,选取万丰奥威、三祥新材、星源卓镁和豪美新材作为可比公司,当前上述公司2023 年PE(Wind 一致预期)平均值约为31 倍,给予公司2023 年31 倍PE 估值,对应公司目标价26 元,维持“买入”评级。